Nature丨首次揭示人类早期脑类器官发育全过程!

发布时间:2025-08-15 环特生物 浏览次数:9

640.png

编者按

当前,人脑类器官已成为研究人类神经发育的重要模型。近年来,活体成像技术的进步,及基因编辑、荧光标记技术的发展,使长期动态观测类器官发育成为了可能。但现有的脑类器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体积较大,光学密度高;发育缓慢,培养周期长(数周—数月);活体成像困难等。因此,亟需开发一套能突破时空分辨率限制的全新成像与分析技术,来揭示人类早期大脑类器官的发育过程。

6月18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QS排名第7位)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最新研究,首次实现人类脑类器官发育全过程的活体成像,连续捕捉神经管形成的动态过程,并揭示了细胞外基质(ECM)通过调控WNT/Hippo信号通路,来指导人类大脑类器官的形态发生和脑区模式化的分子机制,为人类大脑形态动力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稀疏、多嵌合荧光标记的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并构建了脑类器官(产品上新丨环特hiPSC诱导分化脑类器官培养试剂盒),实现多亚细胞结构的同步追踪,克服了长期活体成像的技术障碍。

01、研究亮点

建立了多通道、高分辨率的长期活体成像技术平台,首次实现对人脑类器官发育过程(长达数周)的连续动态观测;

构建了多嵌合脑类器官模型,将5种荧光标记的iPSC系与未标记细胞混合,生成稀疏标记的脑类器官,显著提高了单细胞分辨率,同时避免克隆扩增干扰;

揭示了细胞外基质(ECM)对类器官形态发生和组织模式形成的关键影响,促进神经上皮的形成和极化、促进腔隙的形成和扩大、影响整体组织模式形成和区域化。

02、主要研究成果

1. 对稀疏、多嵌合荧光标记的脑器官进行长期活体成像

本研究开发了稀疏、多嵌合荧光标记的脑类器官,通过长期活体成像技术,首次对标记了肌动蛋白(actin)、微管蛋白(tubulin)、核膜蛋白(lamin)等多结构的脑类器官进行了长达188小时的连续成像,动态追踪人脑类器官从胚胎体到神经上皮的转变、腔室的形成与融合等发育过程,揭示了早期脑类器官发育的三个关键阶段:快速生长期、组织稳定期、神经上皮成熟期。

实验结果显示,快速生长期(Day4–8),表现为脑类器官体积扩大4倍,管腔数量激增,从3.7增至13.4;组织稳定期(Day5–6),表现为管腔通过融合事件减少至稳定数量,大约5.4个,管腔体积缩小;神经上皮成熟期(Day7后),表现为管腔结构稳定,神经上皮细胞定向分化为特定脑区前体细胞。

640 (1).png

图1

2. 外源性ECM影响脑类器官形态发生

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多组学分析及功能实验,揭示了细胞外基质(ECM)调控人类脑类器官形态发生的机制。研究发现,外源性ECM,如Matrigel,可显著促进神经上皮的极化和管腔动力学。

在Matrigel培养条件下,脑类器官发育进程最快(腔室扩张峰值为第5.3天),管腔体积更大,呈非球形的不规则腔室结构,且通过诱导细胞极化,形成顶端-基底极性,并伴随着细胞增强,沿类器官表面垂直排列;而在完全无ECM的条件下,类器官发育明显延迟(峰值第7.8天),管腔形态小而圆,细胞排列紊乱且融合率最低。进一步通过合成水凝胶实验表明,ECM的机械和生化特性具有协同作用,通过差异信号通路调控来协同介导ECM依赖的形态发生。

640 (2).png

图2

3. 单细胞形态类型分析揭示发育的类器官形态转变

随后,研究人员采用单细胞水平、多通道荧光标记等揭示了ECM依赖的细胞状态转变,发现Matrigel显著促进细胞垂直排列,ECM缺失会延迟细胞伸长,且细胞排列度与腔室形态呈正相关。

Matrigel条件下,在发育早期(第5天),神经前体细胞已呈现显著的径向伸长和极性排列,与腔室扩张同步发生;而无ECM条件下,则保持较高的形态异质性,且细胞运动紊乱。

640 (3).png

图3

4. YAP1-WNT信号轴介导ECM的形态调控

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ECM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从而决定脑类器官区域特化的关键机制,发现无ECM条件下,选择性地激活WNT-β-catenin通路和Hippo效应因子YAP1,直接结合并上调WNT配体分泌介质WLS的启动子区域。实验结果显示,无ECM培养的类器官中,WLS、RSPO3和GPC3等WNT通路相关基因显著上调,导致神经嵴细胞比例增加、前脑祖细胞减少;而Matrigel培养的类器官,则高表达SIX3、LHX2等头端决定因子。

功能实验显示,YAP1激活剂(Py-60)处理,导致Matrigel条件下,类器官管腔扩张受阻、尾侧化;而WLS作为最早的非端脑区标记物,WLS基因敲除完全逆转了无ECM条件下的尾侧化效应,使类器官恢复端脑特征。这表明,无ECM条件下,YAP1上调并激活WNT信号,推动脑类器官神经上皮尾部化,改变腔室形态。

640 (4).png

640 (5).png

图4

为了更好地助力脑类器官研究,环特生物已推出自主研发的新品——hiPSC诱导分化的脑类器官培养试剂盒,不含血清,成分明确,性能优异,即买即用,可用于调控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脑类器官的专业培养基,助您揭开生命科学研究的新篇章!欢迎新老客户咨询!

详情请点击:产品上新丨环特hiPSC诱导分化脑类器官培养试剂盒

03、编者点评

      本研究创新性地开发了长期、高分辨率的活体成像技术,发现细胞外基质(ECM)通过调控WNT/Hippo信号通路,特别是YAP1-WLS轴,来指导脑类器官的形态发生和区域模式化,并揭示了ECM的机械特性和生化组成协同作用,为理解人类大脑发育的复杂过程提供了新视角、新工具。

作为健康美丽产业CRO服务开拓者与引领者、斑马鱼生物技术的全球领导者,环特生物搭建了“斑马鱼、基因编辑、类器官、哺乳动物、人体”等多维生物技术服务体系,开展健康美丽CRO服务、科研服务、智慧实验室搭建三大业务。目前,环特已建立200多种斑马鱼模型,脑类器官、胃癌、心脏类器官及各种肿瘤类器官培养平台,欢迎有需要的读者垂询!

参考文献:Jain A, Gut G, et al. Morphodynamics of human early brain organoid development. Nature. 2025. DOI: 10.1038/s41586-025-09151-3


杭州环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广州•北京•上海•波土顿
17364531293(微信同号)
0571-83782130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江陵路88号5幢2楼
© 2023 环特生物 | 浙ICP备10205104号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客服微信
在线留言

业务咨询

0571-83782130

17364531293(微信同号)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