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咨询
【评价原理】
斑马鱼成鱼急性毒性方法来源于GBT27861-2011(与OECD 203技术性内容相同)。Kovrižnych JA评估和比较31种(8种纯金属、10种金属氧化物、5种其他金属化合物及其混合物、2种硅化合物、3种钙化合物和3种碳化合物)不同的纳米材料对鱼类成熟个体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比较研究,充分肯定了斑马鱼毒性模型对纳米材料的适用性。Song L也采用OECD 203测试指南,评估了50 nm铜纳米颗粒(CuNPs)在三种淡水鱼类中的急性毒性,发现斑马鱼96h LC50最低,96小时最低观察到效应浓度(LOEC)最低,进一步说明斑马鱼对CuNPs的敏感性最高。Gao M也通过该指南评估了20 nm、40nm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负载镉(nHAP-Cd)、Cd²⁺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急性毒性,并进一步探讨了肝毒性和DNA损伤。Zhang C研究不同烷基链长度和阴离子的咪唑基离子液体(ILs)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急性毒性效应,并探讨了这些离子液体在水中的稳定性和对斑马鱼的毒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烷基链长度对离子液体的急性毒性影响大于阴离子的影响,进一步证明了斑马鱼急性毒性检测的敏感性。因此,可利用该实验方法检测样品的安全性。
我们评价斑马鱼成鱼急性毒性评价有2个指标:1.LC50;2.观察和记录其他非致死效应。
【实验方案】
我们将受测试斑马鱼分成六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和服用/注射供试品组(五组)(供试品通过溶解到养鱼用水中或注射的方式摄入到斑马鱼体内)。
服用供试品一段时间后,我们对斑马鱼表型进行观察评价,统计斑马鱼孵化率和死亡率。
【结果展示】
图1. “浓度-死亡率”效应曲线
【评价结论】
1.根据供试品“浓度-死亡率”的统计数据,利用SPSS软件模拟得出供试品的LC50=7.6 μg/mL。
严正声明:以上内容所涉及的核心知识产权归杭州环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意第三方机构或个人在未经授权的前提下抄袭、剽窃、恶意传播均属侵害我司正当权益的行为,我司不排除诉诸一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